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: Ashley
    Ashley
  • 7月15日
  • 讀畢需時 3 分鐘
ree

當你感覺身體不舒服時,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

喉嚨有點痛,鼻子塞塞的,你心裡閃過:「是不是感冒了?要不要趕快去看醫生?」

也許只是想快點拿藥吃好,明天還要開會、還有家事要處理……

你是否曾注意過,藥袋裡有著一包被稱作「抗生素」的小藥丸?

💊 抗生素的誕生:劃時代的恩賜

青黴素的發現,曾為人類寫下奇蹟篇章,讓肺炎、敗血症等致命細菌感染不再奪命。

然而從醫療奇蹟走到日常習慣,我們可能走得太快了。
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資料,抗藥性已成為全球十大公共健康威脅之一。

頻繁地使用抗生素,反而把細菌訓練地變得更強大,也催生了所謂的「超級細菌」。

更常見的濫用情境,還包括:  - 症狀稍微緩解就停藥  - 自行使用之前剩下的抗生素 - 沒有經過醫師指示就重複用藥

這些看似「節省」、「方便」的行為,實際上正在悄悄地,耗損我們身體的防禦力。


🔎 濫用抗生素,身體在承受什麼?

過度或錯誤地使用抗生素,可能導致: - 腸道菌叢失衡:好菌壞菌一起被殺,免疫系統受損  - 抗藥性細菌生成:讓真正需要治療時,藥效反而無效  - 副作用潛藏風險:如腹瀉、過敏反應,甚至肝腎負擔  - 失去對身體自癒力的信任:任何不適都急著用藥解決

抗生素應該是必要時刻的幫手,而非每一次身體訊號出現時的第一反應。


🌿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? 阿育吠陀的觀點:疾病,是內在失衡的訊號

其實病毒與細菌從未遠離我們的生活。它們存在於空氣、水源、食物、甚至我們的體內,與菌叢共生。然而,真正讓人致病的,從來不是它們的存在,而是我們的內在是否處於平衡狀態。

在阿育吠陀的觀點中,疾病不是來自外在的入侵,而是身體發出的訊號,提醒我們「內在失衡了」。當飲食失節、生活失調、情緒壓力無處釋放,身體的消化之火(Agni)就會逐漸微弱,自癒力也會跟著下降。此時,即使只是微弱的病原,也可能讓我們感到疲憊不堪。

阿育吠陀指出,造成失衡的根源通常來自三個面向:

感官過度或不足的使用、違背內在節奏與真實感受的行為,以及對自然時序(如季節、晝夜變化)的忽略。唯有回到與身心協調一致的生活節律,我們才能培養出健康的「田地」——讓身體成為不容易受病原干擾的環境。

療癒,不是立刻「剷除病因」,而是陪伴身體經歷排毒與修復的過程。像是發燒,其實是一種自然的排毒與免疫學習,若過早介入或過度壓制,反而可能留下未消化的毒素,為慢性病埋下伏筆。

真正深層的療癒,是與自己的身體重建信任。不是靠快速見效的介入,而是透過耐心、節奏與平衡,慢慢召喚回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健康之源。


📍與其立刻壓制症狀,阿育吠陀更強調傾聽與支持身體恢復平衡:

這場小病,是不是身體在提醒你該休息了?最近的飲食與作息,是否累積了過多壓力與負擔?是不是有一些壓力與情緒,還沒有被你好好處理?


🧘‍♀️ 與身體合作的日常做法:慢下來,就是修復的開始

以下是幾個來自阿育吠陀與自然療法的日常做法,幫助身體自我修復:



🔗小小練習:你對抗生素的覺察在哪裡?

不妨花一分鐘自我提問:  - 我現在的症狀,可能是細菌感染嗎?  - 我是否清楚知道抗生素是否真有必要?  - 我是否曾自行服用、囤藥或中斷療程?  - 有沒有可能,我的身體可以自己慢慢好起來?

 這不是要責怪誰,而是溫柔地提醒自己:  你還有選擇的空間,還可以更靠近身體本身的智慧。


真正的療癒,是與身體重建關係

療癒,不是控制或消除,而是允許身體完成它的旅程。有時候,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一顆藥,而是一段時間——時間讓免疫系統學習,讓細胞重整,讓我們重新信任自己的恢復力。 願我們都能在快節奏的生活裡,練習慢慢來。 用呼吸陪伴身體,用意識滋養健康。 用對自己溫柔的方式,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療癒之路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