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氣纏身?把握夏日黃金期,遠離腫胖易病體質
- Ashley
- 6月1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6月20日

台灣氣候潮濕悶熱,加上錯誤的飲食習慣、經常熬夜晚睡,都會加劇體內濕氣累積。
濕氣如何在體內形成?
血管如同河流,脂肪、尿酸、荷爾蒙等代謝廢物就像污泥垃圾,當累積量越來越多時,血流變得不暢通,導致細菌滋生發酵形成痰濕,最終造成血管阻塞,形成瘀滯。
現代生活中的濕氣來源
外食頻繁、下班應酬、聚餐過量、飲酒作樂,以及便利商店的冰品冷飲、夜市美食等,都是體內濕氣的主要來源。
排濕關鍵
一、適時排濕
把握夏日陽氣旺盛的時機排除濕氣,有助於預防秋冬季節的心血管疾病。
二、健脾養胃
脾臟是身體的天然除濕機,喜燥惡濕。當體內濕氣過重時,脾臟無法正常運作,導致濕氣累積更快更多,脾胃功能也隨之減弱。因此,改善飲食習慣是健脾的根本之道。
飲食指南
應該避免的食物:
冰品冷飲 - 導致脾胃虛寒,影響濕氣代謝,造成體質濕寒,出現怕冷、浮腫、脹氣、濕疹等症狀
高鈉食物 - 容易引起水腫與高血壓
油炸食品 - 增加脾臟負擔,高溫烹調易產生致癌物質,且耐炸植物油難以代謝
過量甜食 - 傷脾且容易生痰
辛辣食物 - 雖然開胃但容易過量,辣醬多為加工品,可能加重脾胃負擔,造成上火發炎
酒精飲品
反式脂肪
建議攝取的食物:
清晨薑棗茶 - 促進排毒,調和消化功能,提升免疫力 (看食譜)
早餐熱粥 - 保護胃氣,促進津液生成
溫開水或白湯 - 活化內臟、促進循環代謝
留言